9月的塞罕坝,林海绵延不绝,秋意阑珊。阳光穿过层叠的针叶,洒向林下一株株棕红与鹅黄相间的灵芝。每五六株灵芝的身后就会有一根30公分高的蓝色水管,喷灌的水花一开,整片林子就像活过来了。
灵芝,被誉为“仙草”,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免疫力、调节身体机能方面。灵芝含有的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能激活人体免疫细胞,帮助抵抗疾病;同时具有安神助眠、抗疲劳的功效,对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有良好调节作用。
塞罕坝地区海拔约1300米,昼夜温差大,是灵芝的天然温床。每年5-10月,这里温度在12-30度之间,更是灵芝黄金生长期,孢子粉破壁率99%。
展开剩余77%“很多人问我钱盈配,为什么非要在林下种灵芝?大棚不是更快吗?”围场松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负责人纪志刚介绍,“我们追求的是更高的品质,林下仿野生灵芝生长周期更长,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孢子粉出粉率更高,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。”
为了让灵芝可以获得自然环境与人工干预共同的优势,灵芝仙谷种植基地采用“接坝地区针阔混交大径材”抚育模式,林木间距、透光度均经过精密测算,灵芝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千株以内,间隔布设微喷设备,模拟林间自然湿度。
▲灵芝仙谷种植基地(孙婷婷摄)
灵芝的价值远不止菌盖本身,其产出的孢子粉更是精华。“灵芝孢子粉在破壁后,人体吸收率能提高3倍,抗氧化能力突出,有助于延缓衰老。”纪志刚说,成熟期采集孢子粉,制成孢子油等高附加值产品,灵芝切片可以做药材,实现灵芝商品价值的最大化。
对于废弃菌包的处理也充分体现了生态环保意识。废弃菌包,是种植过食用菌后留下的、失去产菌能力的培养基质。当食用菌完成1-2茬采收后,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已被大量消耗,菌包便成了“废料”。传统灵芝种植后菌包多被丢弃,而这里却将其粉碎还田,成为林木的有机肥。“灵芝吸了林子的养分,最后又还给了林子,实现了生态循环。”纪志刚说。
灵芝仙谷种植基地规划总面积达1.2万亩,总投资5.1亿元,是一座嵌于塞罕坝林海之中的大型生态农业综合体。在这片辽阔山林中实现规模化、智能化的灌溉与管理,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为关键一环。
“在塞罕坝林子里架线接电,难度远超平原地区。”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棋盘山供电所台区经理王光锐说。2024年2月,围场松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用电需求后,供电公司迅速响应,将其纳入重点产业服务项目,组织专业团队多次深入林区勘查地形、测算负荷,量身定制供电方案。
由于种植区分散于林区坡地,水泵与喷灌设备数量多、功率大,传统供电方式难以满足。当年7月,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成功为基地新增一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和一台80千伏安变压器,新建10千伏线路60米,铺设低压电缆3500米,并配套安装45千瓦主水泵1台、20千瓦辅助水泵4台,全面保障了灵芝种植用电需求。
“水泵要上山,电缆要穿林,还不能破坏植被,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。”王光锐表示,在保护生态的同时,也将电力“血液”输送至灵芝生长的每一个角落。
近年来,围场县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指引下,着力挖掘森林的综合价值,森林作为“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”协同运作。同时,林下经济、生态旅游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相互融合,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格局。
灵芝仙谷项目是这一转型中的典型代表。基地采用“国有带民营”的委托经营模式,规划分三期建设,目标是将这里打造为一个集农业、林业、文化、旅游、康养于一体的综合体。目前,一期工程已投入5000万元,建成500亩灵芝种植区,产值约5700万元。项目通过“公司+村集体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使当地村集体通过林地流转每年增收5万元,并带动70多名周边农民人均增收约2万元。今年,基地的灵芝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亩,带动效应将进一步增强。
八十三号村的张大姐过去常年靠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生,如今成了基地的“灵芝管家”。“原来每年收点庄稼,忙一年挣不了多少,现在负责照看灵芝,月工资4000多元,还学会了孢子粉采集技术。”她笑着说,“这活儿不累,还能守着家。”
项目的顺利推进,离不开稳定的基础设施保障。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通过“网格化”服务,为基地配备了专属客户经理,提供从用电申请到方案设计、线上响应以及多方协同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通过一次报装即满足前两期项目的用电需求,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,确保了后续建设的无缝衔接。
如今,站在灵芝仙谷的山坡上望去,昔日的寂静山林已被充满生机的产业图景所取代。一条以生态为底色、以产业为引擎、以共富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之路钱盈配,正在这片曾经见证塞罕坝奇迹的土地上,越走越宽广。
供稿:承德公司 孙婷婷 盖巧琳 郑伟清 策划:融媒体中心 石佳 编辑:融媒体中心 李慧 赵亚男 美编:姜昕冉发布于:河北省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